第三百四十七章 交换_远东1938
笔趣阁 > 远东1938 > 第三百四十七章 交换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三百四十七章 交换

  绥芬河口岸日方控制区,1940年的第一个月,一大群人来到原来的要塞区废墟,利用满地的废砖瓦和木头建起一个个简易的营房,每间营房大概挤进去100多人,里面的华夏俘虏睡在草垫子上,只能用人挨人相互挤在一块儿才能勉强取暖,远东的冬天太冷了。

  好在比起关内的战俘营,日军看守没有再随意打骂和克扣他们的食物,反而改善了待遇,从黑乎乎的不知道什么做成的窝头,换成了黄色的有点粮食味道的玉米面馒头,偶尔还会有一碗菜汤喝,虽然依然不饱,但是至少饿不死了,甚至有一天,日军居然派来了军医为他们检查身体,凡是有严重疾病的都找出来单立一个营地,免得发生传染。

  这片营房一共住进了50多万华夏俘虏,超过的部分是日本人担心苏方刁难,增加的一层保险,从关内坐上闷罐子车一路颠簸到奉天,然后坐汽车或是步行,足足走了两个月,因为苏军在撤退时,将北满所有的铁轨全部拆掉运走了,让这片广大地区一夜之间回到原始社会,更要紧的,由于沿途没有人烟,日军不得不自己提供足够的补给,50多万人加上押送的3万看守,哪怕是吃玉米面高梁米,也不是一个小数目,好不容易折腾到地儿了,苏方又提出更苛刻的要求,每520名华夏战俘交换一个军官,而不是一次完成。

  953次,就算每个华夏战俘过关只用2分钟,520个人过关也得17个小时之多,一天时间差不多就过去了。

  好在经过苏方的解释,日方才发现,人家竟然在边境口岸上一字排开了200多个交接点,也就是说,全部953次交换,只需要5天就能完成,可是当实际交换开始之后,意外还是发生了。

  “姓名、年龄。”

  “杨耀宗,民国7年生人,今年21周岁。”

  “籍贯。”

  “河南商丘。”

  “学历,就是读过书没有,读过几年。”

  “3年私塾、4年官办小学堂、2年县立中学。”

  登记员有些意外地看了他一眼,继续问道:“哪支部队,在哪里被俘的。”

  “国民革命军第88师262旅524团1营2连1排上等兵,民国26年9月淞沪会战时在上海虹口因伤被俘。”

  “524团,孤军团?”

  杨耀宗愣了一下:“惭愧,那个时候我已经是鬼子的俘虏了。”

  “愿意参加苏联红军吗?”

  “为什么,我想回家务农不行吗?”

  登记员停下笔:“为了解救你们,苏联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,因此,苏方要求你们为远东服务5年,5年以后合约到期,你想去哪里都可以。”

  “5年。”杨耀宗想了想:“具体做什么?”

  “你们的老本行,红军战士,苏方承诺不会对华夏用兵,你们的敌人依然是日本法西斯,合约期间一切待遇与苏军相同,你们会得到更好的装备,甚至有可能登陆日本本土作战,愿意吗?”

  杨耀宗微微有些犹豫,只听边上一队人里边爆出激烈的争吵声。

  “不,我是国民党员不能为赤党所用,华夏人岂能加入苏俄国籍?”

  “如果你不愿意也没关系,请离开队伍回去吧。”

  “你们要把我重新送回鬼子的俘虏营?”

  “是你自己拒绝交换的。”

  “可你们不是来救我们的吗?”

  “是苏联人救你们,而你拒绝了。”

  他看到那个国军俘虏被日军看守拉出来,推搡着往营地的方向走,那人的遭遇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,直到被登记员提醒,杨耀宗马上反应过来,结结巴巴地说道。

  “俺家现在被鬼子占了,回去也没田种,5年就5年吧,能打鬼子比啥都强,长官你给俺报上吧,这百十来斤,就给老毛子卖命了。”

  见他一付视死如归的表情,登记员乐了:“没你说得那么邪乎,第一,我们不需要你加入苏联国籍,包括我在内,咱们都是华夏人,第二,在远东服务期间,你可以给你的家人写信,甚至愿意的话,把他们接过来都成,第三,以你的文化水平,不会只当个普通士兵,会开汽车或是拖拉机吗?”

  “会,俺在部队上跟人学过,汽车团的一个排长是俺老乡,教过我一年多哩。”

  “那就更好了,兄弟,你得救了。”

  杨耀宗用颤抖的手在一份服务合同上签上自己的名字,又蘸上红墨汁摁下手印,听到登记员的话,竟然激动得泣不成声。

  “俺得救了,俺不会死在战俘营里了,俺得救了,俺得救了!”

  每一个过关的华夏战俘都是差不多的表现,鬼子拿战俘不当人,他们最好的下场是当成劳工累死在某个工地,有时候甚至会被当成新兵练刺杀的靶子!无数战友就是这样失去生命,他曾经绝望过,如今有了一个生的希望,感觉像是老天给了第二次生命一般,只有为数极少的人不愿意加入红军,好在日本人已有准备,用多出来的人代替他们交换。

  一切进行得很顺利。

  辻政信已经被正式升为陆军中佐,因为一篇《海拉尔战斗报告》获得了新任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和新任参谋长饭守穰中将的赏识,依然担任关东军参谋部作战参谋,这次交换战俘,他也是负责人之一,不过是负责另一个任务。

  在正式交换开始之后,他跟着一名苏军边防军少尉来到边境线的另一边,他从未踏足过的苏俄国土。

  格罗杰科沃,与绥芬河遥遥相对的苏联远东小镇,此时成了一个巨大的兵营,为了保证交换的顺利实施,红旗第一集团军的第32、39、40、59四个主力步兵师以及集团军所属的炮兵、防空军、反坦克兵等附属部队十多万人严阵以待,放眼望去,到处都是飘扬的红旗,被他们保护或者说是看管的,就是多达8万的日军战俘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ssqie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ssqie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